一、出土背景与修复
出土时间与地点:2012年,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中,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,即“天回医简”。
修复与整理:由于医简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,残缺、散乱现象十分严重。经过十多年的精心修复、还原和研究,专家们整理出了930支医简,共计2万余字的内容。
二、内容与结构
医书种类:天回医简被整理为《脉书·上经》《脉书·下经》《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》《犮(bá)理》《刺数》《治六十病和齐汤法》《经脉》《疗马书》8部医书。
医学知识领域:内容涉及经络、脏腑、针灸、汤药等医学知识领域。其中,《脉书·上经》和《脉书·下经》系统论述了中医脉诊原理,开创了望闻问切、辨病论治之先河。
诊断与治法:医简中的诊断手法、结论以及相对应的治法、方药在后世仍广为流传,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三、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
失传的扁鹊医书:天回医简中多次出现“敝昔曰”的字样,经考证,“敝昔”就是扁鹊。因此,天回医简被认为是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瑰宝:天回医简的出土,为研究早期中国医学的历史提供了新史料。它反映了汉代以前中医临床诊治体系的完整性,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古代医学文献的典范:天回医简不仅内容丰富、体系完整,而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。它是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瑰宝,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隐藏内容需要回复可以看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