祥瑞降世,宿具慧根
宋徽宗政和五年(1115 年)十一月二十七日,袁州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(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)一户余姓人家,室内祥光烛天,四方莲花生发,异香满室 —— 此乃普庵祖师降世之兆。乡邻见此异象,皆称奇叹异,暗觉此子定非寻常。
祖师六岁那年,夜得奇梦:一僧手持念珠,轻点其胸曰 “汝他日当自省”。梦醒后,祖师将梦境告知母亲,母亲检视其胸,果见一枚赤点红莹,大如樱桃,恰似僧指所留。母亲深谙此乃佛缘昭示,遂应允祖师日后出家之志,送其至当地寿隆寺为行者,朝夕亲近佛法,开启修行之路。
拜师参学,初露锋芒
二十七岁时,祖师于寿隆寺正式剃度出家,拜正贤和尚为师。正贤和尚见其慧根深厚,欲授《法华经》以助修行,祖师却直言:“诸佛玄旨,贵悟于心,数墨循行,何益于道!” 此语一出,正贤和尚惊叹其见解独到,知其非拘于文字相之人,遂倾囊相授,悉心指点。
次年,祖师前往宜春城北开元寺受具足戒。开元寺乃南朝梁代古刹,甘露坛为度僧圣地,法华院以传经闻名。在此,祖师系统研习佛教戒律,为日后弘法奠定坚实基础。二十八岁,祖师心怀求道之志,辞别师门,前往湖南参学,寻师访道,遍历湖湘禅林。
沩山问道,初有省悟
在湖南沩山,祖师听闻 “伏虎禅师” 牧庵法忠在此布道,遂前往参谒。见面后,祖师直抒胸臆,问出修行关键之惑:“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?” 法忠禅师不发一言,仅竖拂尘示之。祖师见此举动,如遭雷击,当下有省,心中迷雾渐散,隐约窥得禅门真谛。随后,祖师返回寿隆寺,开始长达十二年的静心坐禅,胁不沾席,精进修行,昼夜不辍。
华严开悟,亲契法界
三十九岁时,祖师偶然翻阅《华严经》,当读至 “达本情亡,知心体合” 一句,忽觉遍体流汗,如醍醐灌顶,豁然大悟。他激动地慨叹:“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!摩耶夫人是我身,弥勒楼台是我体,善财童子是甚茄子?文殊、普贤与我同参。” 言罢,又作偈曰:“捏不成团拨不开,何须南岳与天台,六根门首无人问,惹得胡僧特地来。” 此番开悟,标志着祖师真正明心见性,证得佛法要义。
住持寺院,复兴禅林
绍兴二十三年(1153 年),因袁州刺史力邀,三十九岁的祖师前往住持慈化院。彼时慈化院因宋高宗建炎初年失火,僧众离散,殿宇残破。祖师到任后,革除旧弊,整顿寺规,广收弟子,讲经说法,短短数年,便使慈化院重现生机,香火日渐鼎盛,慕名求法者络绎不绝。
四十二岁时,恩师正贤和尚圆寂,祖师受命兼住持寿隆寺。他分身两地,既要打理寿隆寺日常事务,又要兼顾慈化院弘法之事,却始终井然有序,尽显担当。后来,因前来朝谒的信众过多,祖师恐打扰禅林清净,便将慈化院院事托付给弟子圆通和尚,独自前往南山石岩下筑室隐居,自号 “普庵”,在此静坐修禅两年,几乎无人知晓其踪迹。
重建慈化,神迹频现
隐居期间,四县巡检丁骥、居士刘汝明等好友再三恳请祖师回山。祖师见信众诚心,遂应允出山,却提出慈化院 “地气索莫”,需另择新址重建。乾道二年(1166 年),祖师前往南泉山勘察,忽遇一身高八尺、红发披肩、苍髯掩口之人。祖师问其身份,那人答道:“小神守护此地,候普庵僧五百年矣!” 祖师笑言:“贫僧正是普庵。”
随后,祖师在南泉山唐代慈化寺遗址上动工建寺,期间诸多神迹流传:以袈裟覆地,划定寺院范围,袈裟所及之处,皆为建寺之地;寺院需木材,祖师指引弟子掘井,竟有木材从井中涌出,供建寺之用;又有仙人送钟至寺,钟声悠扬,传遍四方;更有上天降书,示现祥瑞。历时三年,新寺于乾道四年(1168 年)十二月落成,规模宏大,成为当时江南著名的大道场之一,前来修行、朝拜者比肩接踵。
游化四方,救苦救难
祖师虽为寺院住持,却不常居寺内,常拄着藜杖、穿着草鞋云游四方。遇到向道之人,便随机导引,为其开示佛法;见百姓遭受灾难、疾病、困苦,便以书颂、折草、勺水等方式施以援手,无不立验。百姓感念其恩德,皆视其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,以见不到祖师为憾事。
一次,有人诬告祖师为 “妖僧”,黄圃巡检司奉命将其押至衙门。刚到衙门前,忽有一龙乘云而下,气势威严。巡检见状,知祖师非凡人,连忙叩头谢罪,亲自为祖师解开刑具。还有一位善通雷术的李太守,不服祖师,特意前往慈化院斗法,声称 “借汝坛场,施吾法事”。然而,李太守施法三日,天上毫无动静。正当他羞愧欲离时,祖师说道:“将天鼓相送。” 话音刚落,北方忽起惊雷,雷雹交作。李太守大惊失色,连忙拜倒在祖师足下忏悔,雷雹才随之停止。经此一事,众人更敬服祖师神通。
道教渊源,习得雷法
普庵祖师虽为佛教临济宗高僧,却与道教有着深厚渊源。据《崆峒问答》记载,祖师曾师从道教三十代虚靖天师学习雷法。相传,祖师初学掌心雷时,不慎将山石劈裂,留下 “雷打石” 这一遗迹。道教亦认可普庵法脉,将其纳入道教斋醮科仪,至今仍有运用。在南宋雷法大兴、江西道教兴盛的背景下,祖师融合佛道之术,以更灵活的方式救度众生。
符咒济世,跨界影响
祖师常以符咒、神水为百姓禳灾治病,其符咒灵验异常,深受百姓信赖。他所创的《普庵咒》,以梵文拼音而成,是中国本土祖师所创的唯一咒语,不仅在佛教中广为流传,还被纳入道教音乐体系,出现在弦索十三套、五台山佛乐、恒山道乐等乐种中,以曲牌形式广泛传播。即便在当代,仍有人将《普庵咒》用作驱离鼠蚁蚊虫之法。
旧时,东南沿海渔民出海前,必供奉普庵祖师像,祈求一帆风顺;每逢瘟疫、水旱等灾害,百姓也会向祖师神像祈愿,盼其庇佑。祖师的影响力跨越佛道两界,成为民间信仰中极具号召力的存在。
圆寂归真,圣名永存
乾道五年(1169 年)七月二十一日,祖师在方丈室西壁题下偈语:“乍雨乍晴宝象明,东西南北乱云横。失珠无限人遭劫,幻应权机为汝清。” 题罢,祖师趺坐而逝,享年五十五岁。同年冬天,其遗体被送入塔中供奉,供后人瞻仰、朝拜。
圆寂前,祖师耗费五年时光,刺血泥金手书《金刚经》(又称《加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),这部经书被供奉在慈化寺,与临江慧力寺苏东坡手书《金刚经》碑并称为江西境内佛寺的镇寺之宝。此外,祖师还著有《普庵印肃禅师语录》三卷,收录其弘法言论与修行感悟,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祖师圆寂后,因其 “灵验” 护国佑民,屡受朝廷封赐:南宋嘉熙元年(1237 年),因祈雨有功,被封为 “寂感禅师”;淳祐十年(1250 年),因救济旱灾,加封 “妙济禅师”;宝祐三年(1255 年),因消除疫病,加封 “真觉禅师”;咸淳五年(1269 年),因解除旱灾,加封 “昭赐禅师”。元代大德四年(1300 年),加封 “大德禅师”;皇庆元年(1312 年),加封 “慧庆禅师”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 年)十二月十三日,明成祖朱棣更是将其倍加封为 “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春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”,足见其地位之崇高。
如今,在汉传佛教寺庙中,普庵祖师的造像常被安置在佛坛背后,受众生崇敬;日本临济宗佛殿背后,亦设有祖师牌位。其信仰圈不仅遍布中国南方福建、广西、广东等地,还远及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,祖师 “亦佛亦道” 的智慧与慈悲,跨越时空,至今仍滋养着无数众生。
没有回复内容